地球物理学是地学和物理学的边缘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及其外层空间,地球物理研究的问题涉及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和对其外层空间的认识,以及地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预防,环境的监控和治理。这些问题都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这一新兴学科很快得到发展,同时也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地球物理工作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相继建立,地球物理学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和分支学科,受到物理学家的关注,开始研究地球物理问题。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物理学精英,远渡重洋,到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或留学或考察地球物理学。30年代末,他们学业有成,相继回国。在抗日战争艰难条件下,矢志不移,为发展我国地球物理事业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工作。
二战胜利后,国际地球物理学研究有了飞跃发展。为了把国内分散的地球物理工作和薄弱的力量联合起来,在国际地球物理学界争得一席之地,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自发地联合起来,于194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出版学会刊物《中国地球物理学报》(英文版)。学会的组织与活动遂与国际接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地球物理研究力量集中组织起来,于1950年4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领导同时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研究所为地球物理人才培养、国民经济建设和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为新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发展的源头。
1953年中国球物理学会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由该所为学会提供办事条件,配备办事人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停止了活动,《地球物理学报》停刊。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时俱进,一改过去单一挂靠管理方式,实行多方支持管理体制,独立自主,民主办会,不断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编年大事记分五个部分:一、中国早期地球物理工作(1920~1946年);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和早期活动(1947~1948年);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重建和发展(1949~1966年);四、“文革”岁月(1966~1976年);五、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大发展(1977~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