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
8月21-23日,2025年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大讲堂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湖北省地质局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资源与生态环境地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科技创新局、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承办。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王仰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国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葛伟亚,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付军明,湖北省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林常伦,湖北省地质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胡清乐,湖北省地质局局属单位代表,全国相关地勘单位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队长任康进主持,湖北省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林常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分别代表会议承办单位和主办单位致辞,对与会院士专家和单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本次大讲堂以“能源资源保障与地下空间安全”为主题,共邀请了6位专家作特邀报告。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王仰华,作了《地震W变换及其应用》报告,介绍了由他本人提出的“地震W变换”,W变换定义了在主频附近具有对称频率权重的高斯窗函数,并提出用瞬时频率的加权平均来估计主频;采用频率权重函数的W变换提高了地震谱的低频时间分辨率;实例表明,W变换可以有效地探测低频异常,可用于油气勘探中的储层描述和近地表工程中的岩溶探测。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宝龙,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四道,作了《地球深内部边界层多尺度特征及动力学意义》报告,介绍了地球边界和边界层的研究意义、地球内部边界层多尺度研究进展;指出核幔边界与内外核边界层多尺度结构、动力学过程复杂;通过对深内部边界层多尺度结构特征的研究,能够获得更完整的地球内部物理化学性质及状态信息,从而为探索地球系统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基础观测约束。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张昆,代表吕庆田研究员,作了《矿产勘查那些事:浅谈模式和方法的重要性》报告,指出找矿难在对“成矿地质规律”认识不清,根据成矿模式,可以进行模式类比找矿、异常找矿、“三元”深部找矿;在矿产勘查中,细节决定成败:原始模型和工作模型,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需要重视金属矿反射地震技术、岩性填图技术等新技术。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付军明,作了《城市生命线守护城市安全韧性》报告,回顾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桥梁坍塌、供排水管网渗漏、城市内涝、可燃气体相邻地下空间爆炸、路面塌陷隐患等五类现状问题;针对现状问题,结合地下空间及安全领域,提出了五项举措。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国强,作了《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技术装备与示范应用》报告,指出当前接地源电磁法大深度高精度探查是世界难题,通过在曲面理论、近源方法、仪器设备、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研发了具有大电流、快关断、低噪声、宽频带特点的SOTEM专用装备,并在白云鄂博矿区进行了示范应用,后续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实现3000m深部资源的精细探测。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葛伟亚,作了《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工作要点》报告,指出当前城市地下空间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底数不明、探测精度不高、评价应用不强,也缺乏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在总结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应用发展了浅层气病害探测技术、城市地下谛听系统、三维温度场反演地热异常探测技术。
特邀报告结束后,7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曾祥方研究员的《光纤地震智能监测与高清成像应用研究》,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所徐军伟正高级工程师的《湖南二叠系锰矿勘查与研究进展》,武汉大学潘雨迪教授的《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地下空间多尺度成像》,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刘建利正高级工程师的《150kw大功率电磁探测系统研发与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喻立博士的《湖泊水域船载重力测量实践与浅析》,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李姜博士的《河南省周庵铜镍矿综合勘查技术》,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刘磊正高级工程师的《浅覆盖区三维激电与气体地球化学方法找矿应用》。报告内容涉及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地质找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震监测、仪器研发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会议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