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城市与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南方科技大学成功举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2025年6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城市与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主办、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承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城市与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年会以“人工智能与城市灾害防御”为主题,研讨和交流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城市灾害探测、监测方面的应用,以及地球物理与岩土工程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问题。会议汇聚了包括陈晓非院士、张捷院士在内的140余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和青年才俊,共同探讨前沿技术在城市灾害防治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规划。


与会人员在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前合影留念

  大会开幕式于6月21日上午在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报告厅举行。开幕式上,承办单位代表、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他代表南科大地空系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深圳作为超大城市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灾害防御领域的独特挑战与机遇,指出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技术的结合是构建智慧、韧性城市的关键路径。随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女士、城市与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昭发教授分别致辞。他们对南方科技大学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高度评价了本届年会对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城市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意义,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会议现场

  在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教授和美国工程院院士张捷教授进行了两场高水平主旨报告。陈晓非院士作了题为《高阶面波成像及应用》的报告。他先整体介绍了面波成像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系统阐述了该方法的前沿进展,指出传统方法在城市复杂近地表介质应用中的局限性,指出“高阶面波携带更丰富的地下信息,能显著提升成像分辨率”。报告通过实例生动展示了该技术在活断层探测、地铁环境评估和考古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陈晓非院士作《高阶面波成像及应用》报告

张捷院士作《持续性实时城市地下监测》报告

  张捷院士则带来了题为《持续性实时城市地下监测》的报告,提出从传统的“定期体检”转向构建“全天候健康监测”动态网络的颠覆性理念。他阐述了通过部署永久性高密度传感器网络,结合先进算法,实现对地下应力、流体变化的实时4D(三维空间+时间)追踪,从而在塌陷、管线破损等灾害发生前实现“防患于未然”。两位院士的报告,一个聚焦“看得更清”,一个着眼“看得更早”,共同描绘了城市安全保障的宏伟蓝图,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和深刻思考。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中,与会代表围绕城市地球物理探测、地下空间安全、灾害监测预警等关键议题,通过40余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海报展示及专题研讨,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报告内容广泛,既包括“‘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穿透雷达揭示的古海洋沉积层”等深空探测成果,也涵盖了“分布式声波传感赋能水利工程探测与监测”“宇宙射线缪子探测器研制进展”等新技术应用。多位学者在“人工智能”核心主题下,展示了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传统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赋能作用。
  6月22日下午,年会在完成各项议程后圆满闭幕。
  本次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地球物理及岩土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融合发展的前沿方向。会议的丰硕成果将有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为我国城市灾害防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和更安全、智慧、韧性未来城市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城市与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